起初科隆大教堂,是由罗马帝国的一个基督教小教堂演变而来的。现在,它是世界第三高的教堂,每年的维护费用高达一千万欧元。西元870年,科隆大主教居住的主教宫修建完成。因战争胜利,腓特烈一世获得了原本存放于米兰的“三王圣龛”(东方三博士的圣骨)。他将圣龛赠予科隆大主教,来此朝圣的人日益增多。有鉴于此,建立一座更大规模的教堂便是刻不容缓的事。在大主教的主持下,这座哥特式的教堂于1248年开工动土。修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从1248年到1437年,第二阶段从1842年到1880年。教堂落成后便以圣玛利亚和圣保罗命名。
1204年,结束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奥托四世带着战利品凯旋而归。他赠予科隆的珠宝匠金子和宝石。这位珠宝匠便用金子、宝石和银子打造了一个专门存放东方三博士(三位精通天文学和占星术的智者)遗骸的匣子,即所谓的“三王圣龛”。圣龛中存放着Caspar的遗骨、Melchior的白发和Balthasar的黑色皮肤。圣龛的正面,除三博士的画像外,左边还雕刻了奥托四世的头像。
彩色鑲嵌玻璃的作品裝飾著科隆大教堂的牆面。這些作品和聖經故事有關,例如,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後3天,他的門徒將他的遺體從十字架上取下 (Descent from the Cross)。这些玻璃装饰是在1848年,即教堂修建600周年,巴伐利亚皇帝路易一世赠予的。参观者仰头望去,便感受到教堂的庄严和绚丽。
教堂内有一幅讲述“三博士来朝”的三折画。德国画家Stephan Lochner接受科隆市政府委员会的请托,1445年完成该画作。折画正中间是抱着圣婴的圣母,她正接收着礼物。而两侧则是圣乌苏拉和圣格里安。此外,科隆大教堂内还存放着西元十世纪完成的耶稣受难像。
科隆大教堂是世界第三高的教堂,只有到莱茵河的对岸才可能将157米高的钟楼完整拍下。当然,登上钟楼是一个极大的挑战:需要走完533个台阶才能抵达楼顶。游客除了得具备体力、耐力外,还得要有勇气,因为中间有段路程是没有护栏的。